生產一罐可樂要用掉35升水 那么一包紙巾又會是多少?
2002年,當水足跡(water footprint)概念首次被荷蘭人阿爾杰恩·胡克斯特拉提出時,他希望人們對水資源的使用能有更全面的認識。
比如,在計算一罐可口可樂的水資源消耗時,不只是想到易拉罐中裝的那些水,同樣要考慮甜菜糖、焦糖這些可樂原料生長時的用水,此外,也別忘了工廠在罐裝可樂時所排放的廢水。后兩種水資源消耗此前往往被人們所忽視。產地位于荷蘭的一罐500毫升可口可樂,在甜菜糖等原料的生產過程中會用掉28升水,另有7升水在可樂的罐裝環節被消耗,因此,總的水足跡評估結果為35升。
如果要測算一包紙巾的水足跡,先得弄清楚它的生產流程。生產一包紙巾通常分為三個環節,先從林場獲取木材,將其運送到漿廠生產漿料,最后則是在紙廠制成產品。可以選擇不同的林場、漿廠以及紙廠,組成多樣化的紙巾生產路線。在這次水足跡評估時,挑選了旗下的兩座紙廠,以及林場和漿廠各一座。
追溯紙巾生產流程中所有的物料消耗,是對水足跡進行具體評估的前提。首先要計算的,是一包紙巾所需的紙漿原料有多少,接著得了解制成這些紙漿需要的桉樹木材數量、生長環境。這取決于其產自海南、廣東抑或廣西的林場,甚至來自進口渠道。把林場、漿廠到紙廠整個制造環節的用水累加起來,就可以得到一包紙巾最終的水足跡結果。
以林場為例,一棵桉樹從幼苗到成材,通常需要六年生長時間。包括桉樹生長在內的耗水量都要被統一計算,并折算成一包紙巾所消耗的水量。
在生產一包紙巾的所有水量消耗中,林木生長及蒸發作用貢獻了90%。在制漿過程所用到的水以及制漿工廠排放的污水,則構成了剩余水足跡中的大部分。“這是水足跡評估時較為普遍的情況,如果回溯整個生產鏈條,往往會發現工廠制造環節的耗水遠不及原材料生長過程中所消耗的。”
水足跡的概念在國內認知度較低,尚未有其他生活用紙廠商嘗試過這項評估,業內也沒有參考指標,以評判一包紙巾的水足跡為多少才算達標。
在造紙行業,少有企業評估過其紙產品的水足跡。水足跡網絡項目主管張國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,芬歐匯川(UPM)是目前唯一一家公布水足跡檢測結果的造紙企業。這家芬蘭公司所評估的產品并非生活用紙,而是用于雜志印刷的涂布紙。該公司在2011年公布的評估結果顯示,一張A4涂布紙的水足跡為20升。
這多少反映出水足跡概念在國內推廣時遭遇到的尷尬。張國平表示,由于沒有相對應的水足跡標桿指標,人們在對一家公司的水足跡做出評判時確實會存在困難。為此,水足跡網絡正與一些研究機構合作開發一套產品水足跡衡量指標,幫助檢測對象更有效地評估其水足跡處于何種水平。
對于選擇暫不公布水足跡數字的企業而言,更有針對性地節水成為進行評估的主要用途。在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王紅瑞教授看來,分析水資源消耗嚴重的生產環節,制定有效的節水策略是進行水足跡評估的重要目的。
新增工廠的水回用設施,通過循環利用生產環節的紙巾工業用水,從而達到減少水足跡的目的。
多種因素正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全面地評估自身水資源使用情況。這也預示著,水足跡的概念未來幾年會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推廣。